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天文学星座 (天文)天文科普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是什么?天文关注者13被浏览142,020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1 条评论分享5 个回答默认排序海草大大大海草大人 关注恒星是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就属于恒星。行星是围绕某个恒星运转的不会发光的星体,比如地球,行星可以是气态的,岩态的,哪怕纯铁的。恒星必须是发光发热的那种!也有恒星围绕着恒星转的,但不代表它就是行星了,它还是恒星。就这样,还有什么中子星,超新星啥的的就不解释了太长了发布于 2018-07-01 18:52赞同 37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霍华德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关注行星的定义总共有三条。1.这个天体必须要围绕着恒星运动,如恒星太阳。2.这个天体需要有足够的质量去维持球形,或者近似球形。3.这个天体"霸占"了它所在的轨道。换句话说,这个天体的轨道内只有一颗这样大小的星体,卫星除外。要想被称为一颗行星,上面三条定义缺一不可。所以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符合上述的三条定义。假如一个天体拥有第一、第二条的特质,却少了第三条,这个天体叫矮行星。我们的太阳系中就有一个例子,冥王星。通常,行星的直径都必须超过800公里,质量也必须达到5亿吨以上。目前来看,虽然太阳系已知并确认的行星只有八颗,但不排除将来太阳系内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行星。恒星的定义很简单。只要一个天体能自我发光发热就可以被叫做恒星。恒星通常都是一团巨大的发光等离子体。就像太阳一样,恒星会在中心进行核聚变,并将能量传输到外壳,从而产生大量的能量。一旦恒星内部的"燃料"被核聚变消耗干净,它将根据自身的大小和质量形成不同的超新星,再到后面的黑洞/白矮星。这个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爆炸,产生的亮度和能量足以照亮整个星系.编辑于 2021-09-16 17:43赞同 1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星星是什么 | 行星恒星分别 | 行星与恒星的区别 | 星星是恆星吗 | Star Walk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主页天文新闻教程知识测验信息图形月相简体中文选择语言EnglishDeutsc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PortuguêsNederlandsРусский日本語한국어简体中文繁體中文跟着我们主页天文新闻天文学基础:恒星和行星有什么区别?2023年12月13日~9 min题目:天文基础知识恒星行星和卫星©Vito Technology, Inc.恒星和行星都是质量大、体积大、圆形的,从地球上用肉眼看几乎是一样的。然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物体。是什么让它们彼此不同?让我们找出答案!如果您不喜欢长篇阅读,请查看我们的信息图,它以视觉形式呈现文章的要点。
恒星和行星有什么区别?在天空中如何轻松区分它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信息图中。看看信息图
内容
恒星是什么?
行星是什么?
恒星和行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行星可以变成恒星吗?
恒星和行星的区别
1. 起源
2. 组成
3. 轨道
4. 寿命
5. 直径
6. 质量
7. 气氛
8. 适居性
9.温度
10. 宇宙中的数字
如何区分天空中的行星和星星?
总结
恒星是什么?
恒星是一个发光的、炽热的、巨大的气体球,主要是有氢和氦组成的。它由其自身巨大的引力(恒星巨大质量的结果)聚集在一起。引力还会在恒星核心引起核聚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恒星会产生光和热。核聚变的发生是因为恒星巨大的引力将氢压缩到两个氢原子变成一个氦原子的程度。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使恒星变亮。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行星是什么?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并能够清除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行星有足够大的质量使其形成球状,但它们质量不足以在内部引起核聚变。它们可以由岩石组成(如地球和火星),或由气体组成(如木星和土星)。太阳系之外的行星被称为系外行星。
恒星和行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恒星通过核心的核聚变产生自己的光和热。恒星以光和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能量,这使得它们从很远的距离就可见。相反,行星不发光, 而反射来自母星的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看到恒星那样看到系外行星: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比太阳系外行星反射的光大约亮十亿倍。
行星可以变成恒星吗?
理论上,是的。一颗行星可以通过增加足够的质量使其压缩和加热,从而引起核聚变反应而成为恒星。要让这颗假想的行星转变成恒星,它必须主要由氢组成。这是实现将氢转化为氦的核聚变过程所必需的。
让我们以主要由氢组成的木星为例。它的质量是1.898 × 10²⁷千克,而太阳的质量是1.989 × 10³⁰千克。所以木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00倍。换句话说,要使木星成为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我们必须将1,000个木星撞在一起。找到一千个木星太难吗? 没问题!还有比太阳质量小的恒星:如果我们将大约7.5%的太阳氢质量放在一起,我们就会有一颗红矮星。为此,我们“只”需要让80个木星相互撞击。
所以假设,将一颗行星变成一颗恒星是可能的,但这需要一系列大规模碰撞。谁知道,也许这种碰撞正在发生,在浩瀚的太空中的某个地方。
恒星和行星的区别
除了产生光和热的能力外,恒星和行星之间还有其他差异。
1. 起源
恒星是由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形成的,这些气体和尘埃在重力作用下坍塌并升温,在其核心引发核聚变。行星是由对恒星形成没有贡献的剩余物质形成的。
2. 组成
大多数恒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至于行星,根据它们的成分有两种类型:气态巨行星(也由氢和氦组成)和岩石行星(类地行星)。
3. 轨道
恒星不围绕行星运行,但行星通常围绕恒星运行。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流浪行星(自由浮动行星)。它们是不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是的,这样的行星是存在的!甚至我们的太阳过去也有更多的行星。当几颗大行星“争夺”一颗恒星周围的位置并最终将它们的竞争对手踢出该行星系统时,就会出现流浪行星。
4. 寿命
只要没有任何物体摧毁或捕获行星,行星就会稳定、长期地存在。恒星则有明确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取决于恒星的大小:恒星越大,它的寿命就越短。例如,质量很大的恒星仅在几百万年后就会死亡,而类太阳恒星则可以存活大约100亿年。
5. 直径
通常,恒星的直径比行星大。但是,也有例外,例如白矮星。它们是曾经像太阳一样的恒星,但后来死亡,脱落了外层,只留下了核心。那个核心只有地球那么大。如果这颗恒星在它死亡之前有比地球更大的行星围绕它运行,那么它们中的一些可能会存活下来,那就会有一颗比它的恒星更大的行星。
6. 质量
恒星的质量总是比行星大。如果一颗气态行星获得与恒星一样多的质量,它很可能会变成恒星。至于岩石行星,目前还没有一颗质量接近恒星的已知岩石行星。
7. 气氛
恒星的大气主要由热气体和等离子体组成。行星的大气成分和密度各不相同。例如,地球大气层中99%是氮气和氧气,而金星和火星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含量超过98%。
8. 适居性
由于缺乏表面积以及从核心发出的强烈热量和辐射,恒星不适合居住。还有一些不适合居住的行星,它们具有极端温度、缺乏可呼吸的空气或有毒环境。有些行星,例如地球,可以支持生命存在。
9.温度
恒星非常热,而行星的温度相对较低。但也有奇怪的案例。 例如,2017年,科学家发现了KELT-9b,一颗“表面”温度超过4000°C的行星,几乎和我们的太阳一样热。KELT-9b之所以这么热,是因为它的恒星很热,而且该行星离它很近。
10. 宇宙中的数字
在宇宙中,行星比恒星更常见。最有可能的是,行星总数超过恒星数量100到100,000陪。更令人惊讶的是,银河系中的流浪行星(不围绕任何恒星运行的行星)数量可能更多。
如何区分天空中的行星和星星?
现在您知道了太空中恒星和行星之间的区别,是时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从地球表面看,恒星和行星看起来非常相似;下边有一些线索可以帮助您区分它们。
查看物体是否闪烁。如果是闪烁,那就是恒星;如果它以恒定的亮度发光,它就是一颗行星。
比较视亮度。您在天空中看到的最亮的点很可能是金星,它的星等从-3到-4.9不等。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的星等为-1.46。木星,有时甚至火星,也比恒星更亮。
在黄道附近寻找行星。黄道代表太阳在天空中的可见路径。由于所有行星的轨道或多或少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它们都与我们天空中的太阳穿过相同的星座,就是黄道星座。所以不要指望在大熊座或麒麟座中看到行星。请在黄道星座中寻找行星!
查看颜色。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颜色,它将帮助您确定您正在观看的是什么行星。虽然恒星也有颜色,但行星的颜色更为突出。金星是白色的,木星和土星 是黄色的,火星是红色的。水星的颜色很难确定,因为这颗行星太暗了。天王星的颜色没有望远镜是无法确定的。海王星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根本看不到。
使用Star Walk 2或Sky Tonight等观星APP。如果您在天空中看到一个亮点,不确定它是恒星还是行星,就拿出您的手机,对准天空,观星APP将解决您的疑惑。
总结
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恒星产生自己的光和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它们,而太阳系外的行星是看不见的。在地球上,您可以通过物体是否闪烁、并它的颜色和位置来区分行星和恒星。文本来源Vito Technology, Inc.题目:天文基础知识恒星行星和卫星Sky TonightStar Walk 2推荐新闻如何在今晚的天空中看到12P/庞斯-布鲁克斯彗星(包括地图和免费APP)2024年3月15日~10 min好消息!现在即使用小型双筒望远镜也能轻松看到“魔鬼彗星”,即12P/庞斯-布鲁克斯彗星。这是在天空中发现这座“太空火山”的指南。
如何看到星链卫星“列车”?2024年3月15日~16 min了解有关星链卫星的更多信息,如何从你所在的位置看到卫星,并最新的发射情况。
2024年春分:它到底是什么?2024年3月13日~9 min春天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春分时昼夜实际上不均?为什么春分不总是三月分点?在这里找到答案吧!
2024年3月24日至25日的深半影月食:时间表和能见度2024年3月13日~6 min2024年3月24日至25日,将会出现一次深半影月食,深度足以肉眼可见! 阅读文章了解详情!天文新闻教程知识测验信息图形月相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跟着我们© 2024 Vito Technology, Inc.隐私政策使用条款新闻资料袋网站地图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首页
商城
注册
登录
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采购
地图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5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行星和恒星的区别有什么?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天文学行星恒星行星和恒星的区别有什么?关注者8被浏览8,755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6 个回答默认排序周启楠 关注对恒星和行星的区别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更正的过程古人发现天上的星星有的“固定”在天球上,有的则在星座间穿行,因此前者被命名为恒星,后者则叫行星。后来发现恒星其实不“恒”,它拥有自行,即以特定的速度向特定的方向运动,在更大的层面上恒星则在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之所以恒星看起来是恒定的,是因为离我们太远,相比之下几十、几百年自行运动的距离不值一提。既然恒星距离地球很远却能被清晰的看到,说明其具有强大的发光能力,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太阳”,太阳就是一颗距离我们很近的恒星。而那些行星则是和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运动的姊妹天体,不具备发光能力。于是人们对恒星和行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即恒星可通过核聚变自主发光,居于一个星系统治地位,行星则不能发光,并围绕着恒星运动在太阳系范围内的确如此,但是对系外世界了解的逐步深入,恒星与行星的界限又不是完全泾渭分明的。就目前的认知而言恒星和行星之间的区别与关系是1、恒星与行星是质量上的差别,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恒星质量必然大于行星,足以产生持续的核聚变发光发热,行星则不能。2、恒星与行星之间质量过渡是平滑的,不存在断层,褐矮星则是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的星体,质量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利用引力能和氘聚变可发出暗淡的可见光,不过氘聚变产能低效且不持久,尚达不到恒星的标准3、行星也可能居于一个星系的统治地位,周围一群卫星环绕,而不依附于任何恒星,这种行星被称作流浪行星。编辑于 2023-03-02 19:03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生物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行星主要靠原子之间电磁力(压应力)抵抗引力,维持其形态。恒星不特殊说明一般默认指主序星,抗衡引力强烈依赖内部热源。简单点说,行星的力学特性有点像液体,失去内部热源,三围基本不会怎么变化,影响的也就是脸上的细纹、痘痘还有肤质情况;恒星有点像气体,大块头全靠肚子里的热乎气儿撑着呢。除此之外,还有靠简并压对抗引力的简并星,包括众所周知的白矮星、中子星;实在扛不住了索性放弃对抗引力的黑洞;质量较小以至于剪切应力都能跟引力掰掰手腕的小行星;还有周期性靠外部热源激发其典型特征(彗发、彗尾)的彗星等等。发布于 2023-03-02 11:44赞同 615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行星 恒星 | 星星是恒星吗 | 恒星行星差别 | 星星是什么 | Star Walk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主页天文新闻教程知识测验信息图形月相简体中文选择语言EnglishDeutsc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PortuguêsNederlandsРусский日本語한국어简体中文繁體中文跟着我们主页信息图形恒星和行星之间的区别2023年12月13日题目:行星和卫星恒星星空观察您肯定至少曾经想过:“天空中的这个亮点是恒星还是行星?” 我们的信息图将向您展示5种轻松区分行星和恒星的简单方法。您还将了解这些物体在尺寸、质量、成分和其他参数方面有何不同。如果您喜欢,请把此信息图与您的朋友分享!此信息图也可在我们的Instagram帐户中找到:您可以通过#infographics_StarWalk标签找到它以及我们的其他信息图。请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以获取更多观星信息!©Vito Technology, Inc.题目:行星和卫星恒星星空观察以最佳质量下载Sky TonightStar Walk 2 Ads+推荐信息图形最适合初学者的深空天体(北半球)2024年3月7日了解如何观察北半球最亮的星系、星云和星团吧。非常适合初出茅庐的观星者!行星图片:过去与现在2024年2月24日从颗粒状的黑白图像到令人惊叹的高分辨率图像! 通过我们的信息图表探索行星摄影吧,看看最古老和最新的行星照片。放松,这不是外星人:人造物体被误认为不明飞行物2024年2月12日天空中那些奇怪的光是什么?揭开UFO目击事件背后的真相! 探索我们的信息图吧,了解日常物体如何伪装成神秘的空中现象。 您永远不会相信上面到底是什么!"行星连珠信息图:“行星巡游” "2024年1月12日使用这张彩色信息图,您可以了解如何观察行星连珠,并下一次行星连珠何时发生。天文新闻教程知识测验信息图形月相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跟着我们© 2024 Vito Technology, Inc.隐私政策使用条款新闻资料袋网站地图
恒星与行星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恒星与行星的具体区别是什么?高登高知者无盐!我理解的通常区别:1、名字不一样, Star : Planet2、亮度不一样:恒星是大质量天体,内部有或有过核聚变,可以发光发热;行星是相对小质量天体,没有内部核聚变,靠反射或阻挡恒星的光线让你看见它;3、运动方式:(除了流浪行星)行星围绕一颗大质量发光发热的叫恒星的星球在转,发热发光的恒星带着一群叫行星的小弟围绕黑洞类更大质量天体转;4、你能见到的行星,一双手脚都数的过来;你见到的星星基本是恒星,不计其数;5、你看见的行星在天空春夏秋冬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变,所以叫行星;你见到的恒星在四季的相对位置基本不变,所以叫恒星;6、望远镜能明显放大你知道的近地行星,但除了太阳你不能通过哪怕是天文望远镜看清楚恒星表面;7、。。。还有很多发布于 2022-03-17 15:47恒星天文科普天文学赞同 2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二)恒星和行星 - 知乎首发于天文学导论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二)恒星和行星张小平活着在第一章观测天文学中我们介绍了天球坐标系,这是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的基础。古人们仰望星空,观察星体运行轨迹,总结物理定律;而今人们用更符合现代物理体系的视角去认识宇宙、解释宇宙,这就是天体物理学所关心的内容。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以更物理的视角去了解宇宙,从恒星-行星系统到星系,从星系到宇宙大尺度结构,天体物理学家们通过盲人摸象式的努力拼凑出宇宙蓝图的一角,这远比头顶那片被城市灯光所污染的天空要来得绚烂。“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哈姆雷特1. 恒星的诞生作为星系的基本组成单位,恒星通常诞生于星团之中,星团由巨分子云(Giant Molecular Cloud)经自引力坍缩而成。巨分子云主要由氢分子组成,其典型质量在 10^4-10^6 M_{solar} 之间,这类分子云温度较低,约在10-30 K左右,密度仅为 \sim1000cm^{-3} ;在分子云中通常存在许多分子云核(次级结构),它们的质量在 0.1-10 M{solar} 之间,密度更高(约为前者的10-1000倍),温度更低(<10 K),是恒星诞生的天然场所。这是用VLT(Very Large Telescope)和NTT(New Technology Telescope)拍摄的不同波段下的恒星形成区(Barnard 68 in the Ophiuchus)。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观测波长的增加,中心区域被尘埃遮蔽的程度也随着减轻,这说明分子云中存在大量亚微米尺寸的尘埃。(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PR Photo 29b/99)对于地球上的凡人而言,核能可能是所能够接触到的最强大能源,但在天体物理过程中这点由于质量亏损所释放出的能量就远远不够看了——在这里,引力才是第一生产力。同样的,在分子云坍缩形成恒星的过程中,引力也起到第一驱动的作用:让我们回顾一下牛顿力学,在一个稳定的自引力系统中,维里定理能很好地描述引力势能与动能的关系,即 |E_G|=2E_k (如果不考虑磁能等其他因素);如果这团分子云中不存在快速转动或湍流,我们可以认为动能全部由分子的热运动贡献,由此可以推算出当 |E_G|>2E_k 时候的临界质量,即金斯质量(Jeans mass, M_J \approx (\frac{kT}{G \mu_{a} m_{amu}})^{3/2} \frac{1}{\sqrt{\rho}} )。当分子云团的质量大于 M_J 时,热动能将不足以抗衡引力势能,分子云将在自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坍缩,同时由于 M_J 与密度的根号成反比,这使得坍缩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最终形成星团/恒星。在我们进入下一步之前,有一个不得不解释的疑问就是,这些不安分的云团从何而来?这并不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问题,在更自然的物理体系下,一团自由运动的气体往往是扩张而非收缩的,无论是内部压强、湍流还是转动,都足以维持一个复杂体系直至平衡——那么又是谁来打破这种平衡呢?这其实是星系形成理论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复杂的话题,即恒星形成的促进及抑制。在这里我们只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恒星形成触发机制,比如当分子云穿过悬臂时,由于密度波的存在而使得气体被压缩;或者附近某颗新星或超新星爆炸所释放的气体、尘埃,甚至激波打破了平衡态;对于活动星系而言,活动星系核的反馈(喷流等)甚至也有可能触发恒星形成,而自然的,(近邻)恒星活动所产生的外流(星风)也有可能促进这一过程。让我们回到金斯质量的表达式, M_J 随分子云密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大质量但低密度的分子云可能坍缩成星系,而小质量但较高密度的分子云可能坍缩成星团或单个恒星;同时,随着坍缩的进行气体密度会进一步升高,这(通常会)使得坍缩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下去。对于那些更高密度的分子云核,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近似来估计自引力坍缩的快慢:自由下落时标, t_{ff}=(\frac{3\pi}{32G\rho})^{1/2} 。自由下落时标描述了在一个引力主导的体系下,物质从边缘自由下落到中心所需要的时间,推导过程非常巧妙,但这里不作涉及。由于实际的分子云坍缩往往受到诸多约束(比如内部的压力梯度),自由下落时标仅仅给出了坍缩时间的下限,而它同样给出了一个密度的根号反比关系:密度越大,坍缩越快。这个关系看起来似乎很稀疏平常,但它能定性解释一些有意思的观测结果:比如双/多星系统。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分子云是真空中的球形鸡,径向坍缩至中心一点,但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最直接的一点就是角动量的存在。角动量使得分子云是转动的,而随着半径的减小,分子云团会越转越快,当转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离心力就强大到足以抗衡引力而阻止坍缩的进行,这时往往会形成一个盘状结构甚至直接将分子云“甩”成碎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估算一下半径)。因此,如果分子云转动得足够快,它有可能破碎成若干更小的分子云团块,这些团块在角动量作用下相互绕转,同时自身也可能坍缩成恒星,最终形成双星或多星系统。此外,观测发现分子云核的中心密度最高,根据自由下落时标可以知道这会是一个由内到外的坍缩体系,再结合上述关于角动量的讨论,不难得知当离心力与引力相抗衡时,在中心会形成一个高密度的核心(原恒星),而围绕着它的盘状结构被称为原恒星盘。在坍缩过程中,分子云的引力势能转化为(热)动能而使温度升高,与此同时气体密度的增加让核心不再透明,热能无法通过辐射传递出去而继续加热原恒星,当原恒星内部温度达到 10^6 K 以上时,氘核反应开始,核反应释放的辐射能与引力抗衡阻止坍缩的进行;当氘核燃烧殆尽,原恒星继续收缩并被加热至 10^7 K ,氢核开始聚变,坍缩停止,原恒星正式形成。在原恒星形成后,紧接着会经历金牛座T型变星阶段(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首例是在金牛座发现的),在这个阶段原恒星具有强烈的星风和紫外辐射,能够将中心气体和尘埃吹散。这一过程会持续千万年量级直到中央恒星进入主序阶段。2. 行星形成理论在本节中我们将系统地讨论(类)太阳系及其行星系统的形成。“太阳星云理论”(Solar Nebula Theory)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用来解释太阳系形成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太阳(恒星)诞生于以分子气体为主的星际分子云(星际介质,Interstellar Media)中,分子云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开始自身的引力塌缩并形成原恒星(Proto-star)。在恒星形成后期,原恒星盘中大部分气体和尘埃被恒星吸积,而行星则在剩余的气体和尘埃中形成,此时的气体盘被称为原行星盘。形成行星的气体和尘埃通过复杂的过程完成由尘埃到星子再由星子到原行星的转变,最终形成太阳系中的行星系统。2.1 引言现代行星形成理论认为,行星形成于原行星盘,原行星盘是恒星形成后期剩余的气体和尘埃盘,是具有初始角动量的分子云核在塌缩形成恒星过程中的自然结果。行星在原行星盘中经历了从微米级的颗粒,碰撞生长至米级大小,再从米级大小增大为公里级的星子,此后星子通过引力作用合并形成原行星。当雪线外的原行星质量达到约10个地球质量时,就会快速吸积原行星盘中残留的气体,形成气态巨行星。由于巨行星的吸积作用,原行星盘的气体逐渐消散掉,太阳系内部的原行星们在相互引力及外部气态巨行星的引力摄动下,轨道偏心率被激发,相邻较近的原行星轨道发生交错,在漫长的时间里这些原行星相互碰撞合并成新的行星,形成雪线内的类地行星。在行星形成后,剩余的行星胚和星子将随时间慢慢地碰撞、破碎,它们持续地在已经形成的行星(或它们的卫星)表面造成陨石坑。在这里我将按照行星形成历史,依次介绍原恒星(原行星盘)的形成与演化,星子在原行星盘中的生长历史,类地行星和气态巨行星的形成,以及小行星带的形成情况。2.2 太阳星云理论太阳星云假说最早是在1734年由伊曼纽·斯威登堡提出。在1755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将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开发,他认为在星云慢慢的旋转下,由于引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坍塌和渐渐变得扁平,最后形成恒星和行星。拉普拉斯在1796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模型。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虽然有很多的局限性,例如不能解释星云中角动量的运输问题,但无疑是现代行星形成理论的雏形。现代行星形成理论认为,行星形成于原行星盘,而原行星盘是恒星形成后期剩余的气体和尘埃盘。在恒星形成的星云塌缩理论下,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分子云在金斯不稳定性的作用下,或者由其他扰动(如星云碰撞或交会,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激波,或星系的潮汐作用等)触发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而在引力作用下向中心塌缩,形成原恒星。由于形成恒星的分子云具有初始角动量,在塌缩过程中随着尺度的减小转动将会加快,形成扁平状的气体盘,称为原恒星盘。在恒星演化的后期,原恒星盘中大部分气体和尘埃被恒星吸积,而行星将在剩余的气体尘埃中形成,此时的气体盘就被称为原行星盘。2.2.1 恒星形成与演化恒星是在以分子气体为主的星际分子云中诞生的,分子云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开始自身的引力塌缩形成年轻星天体,这些年轻星天体经过快速复杂的演化最终形成恒星。通常根据质量大小可以将恒星分为:小质量恒星( M<3M_⊙, M_⊙\equiv M_{solar} ),中等质量恒星( 3M_⊙ 行星和恒星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行星差异恒星行星和恒星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关注者2被浏览1,764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3 个回答默认排序科学大乱斗(毕导眼中的)小学一年级刚开学的水准 关注恒星内部压力与温度大得变态,甚至可以让原本丝毫互相不反应的氢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变成更重的氦元素,其质量自然也非常大,至少7*10^28千克。行星要求则宽松多了,如果你指的“行星”包括矮行星和小行星,那么它只要不能发生任何聚变反应(此要求排除了棕矮星这一类亚恒星),且不围着另外一颗行星转就行(排除了卫星)。发布于 2023-01-26 18:17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白祁我所见过的一切皆是虚妄。 关注概念不同:1、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2、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层级关系不同:1、恒星是做自行运动。2、行星环绕着恒星运行。能量方式不同:1、恒星会在核心进行氢融合成氦的核聚变反应,从恒星的内部将能量向外传输,经过漫长的路径,然后从表面辐射到外太空。2、行星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发布于 2023-01-28 18:49赞同 1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星星是什麽 | 行星恒星分別 | 行星與恒星的區別 | 星星是恆星嗎 | Star Walk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主頁天文新聞教程知識測驗信息圖形月相繁體中文選擇語言EnglishDeutsc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PortuguêsNederlandsРусский日本語한국어简体中文繁體中文跟著我們主頁天文新聞天文學基礎:恒星和行星有什麽區別?2023年12月13日~9 min題目:天文基礎知識恒星行星和衛星©Vito Technology, Inc.恒星和行星都是質量大、體積大、圓形的,從地球上用肉眼看幾乎是一樣的。然而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物體。是什麽讓它們彼此不同?讓我們找出答案!如果您不喜歡長篇閱讀,請查看我們的信息圖,它以視覺形式呈現文章的要點。 恒星和行星有什麽區別?在天空中如何輕松區分它們?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的信息圖中。看看信息圖 內容 恒星是什麽? 行星是什麽? 恒星和行星的主要區別是什麽? 行星可以變成恒星嗎? 恒星和行星的區別 1. 起源 2. 組成 3. 軌道 4. 壽命 5. 直徑 6. 質量 7. 氣氛 8. 適居性 9.溫度 10. 宇宙中的數字 如何區分天空中的行星和星星? 總結 恒星是什麽? 恒星是一個發光的、熾熱的、巨大的氣體球,主要是有氫和氦組成的。它由其自身巨大的引力(恒星巨大質量的結果)聚集在一起。引力還會在恒星核心引起核聚變過程,在此過程中恒星會産生光和熱。核聚變的發生是因為恒星巨大的引力將氫壓縮到兩個氫原子變成一個氦原子的程度。這個過程會産生巨大的能量,使恒星變亮。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是太陽。 行星是什麽? 行星是圍繞恒星運行並能夠清除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行星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形成球狀,但它們質量不足以在內部引起核聚變。它們可以由岩石組成(如地球和火星),或由氣體組成(如木星和土星)。太陽系之外的行星被稱為系外行星。 恒星和行星的主要區別是什麽? 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恒星通過核心的核聚變産生自己的光和熱。恒星以光和電磁輻射的形式發射能量,這使得它們從很遠的距離就可見。相反,行星不發光, 而反射來自母星的光。這就是為什麽我們不能像看到恒星那樣看到系外行星: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比太陽系外行星反射的光大約亮十億倍。 行星可以變成恒星嗎? 理論上,是的。一顆行星可以通過增加足夠的質量使其壓縮和加熱,從而引起核聚變反應而成為恒星。要讓這顆假想的行星轉變成恒星,它必須主要由氫組成。這是實現將氫轉化為氦的核聚變過程所必需的。 讓我們以主要由氫組成的木星為例。它的質量是1.898 × 10²⁷千克,而太陽的質量是1.989 × 10³⁰千克。所以木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00倍。換句話說,要使木星成為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我們必須將1,000個木星撞在一起。找到一千個木星太難嗎? 沒問題!還有比太陽質量小的恒星:如果我們將大約7.5%的太陽氫質量放在一起,我們就會有一顆紅矮星。為此,我們“只”需要讓80個木星相互撞擊。 所以假設,將一顆行星變成一顆恒星是可能的,但這需要一系列大規模碰撞。誰知道,也許這種碰撞正在發生,在浩瀚的太空中的某個地方。 恒星和行星的區別 除了産生光和熱的能力外,恒星和行星之間還有其他差異。 1. 起源 恒星是由巨大的氣體和塵埃雲形成的,這些氣體和塵埃在重力作用下坍塌並升溫,在其核心引發核聚變。行星是由對恒星形成沒有貢獻的剩余物質形成的。 2. 組成 大多數恒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至于行星,根據它們的成分有兩種類型:氣態巨行星(也由氫和氦組成)和岩石行星(類地行星)。 3. 軌道 恒星不圍繞行星運行,但行星通常圍繞恒星運行。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流浪行星(自由浮動行星)。它們是不繞任何恒星公轉的行星。是的,這樣的行星是存在的!甚至我們的太陽過去也有更多的行星。當幾顆大行星“爭奪”一顆恒星周圍的位置並最終將它們的競爭對手踢出該行星系統時,就會出現流浪行星。 4. 壽命 只要沒有任何物體摧毀或捕獲行星,行星就會穩定、長期地存在。恒星則有明確的生命周期。這個周期取決于恒星的大小:恒星越大,它的壽命就越短。例如,質量很大的恒星僅在幾百萬年後就會死亡,而類太陽恒星則可以存活大約100億年。 5. 直徑 通常,恒星的直徑比行星大。但是,也有例外,例如白矮星。它們是曾經像太陽一樣的恒星,但後來死亡,脫落了外層,只留下了核心。那個核心只有地球那麽大。如果這顆恒星在它死亡之前有比地球更大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那麽它們中的一些可能會存活下來,那就會有一顆比它的恒星更大的行星。 6. 質量 恒星的質量總是比行星大。如果一顆氣態行星獲得與恒星一樣多的質量,它很可能會變成恒星。至于岩石行星,目前還沒有一顆質量接近恒星的已知岩石行星。 7. 氣氛 恒星的大氣主要由熱氣體和等離子體組成。行星的大氣成分和密度各不相同。例如,地球大氣層中99%是氮氣和氧氣,而金星和火星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和氮氣的含量超過98%。 8. 適居性 由于缺乏表面積以及從核心發出的強烈熱量和輻射,恒星不適合居住。還有一些不適合居住的行星,它們具有極端溫度、缺乏可呼吸的空氣或有毒環境。有些行星,例如地球,可以支持生命存在。 9.溫度 恒星非常熱,而行星的溫度相對較低。但也有奇怪的案例。 例如,2017年,科學家發現了KELT-9b,一顆“表面”溫度超過4000°C的行星,幾乎和我們的太陽一樣熱。KELT-9b之所以這麽熱,是因為它的恒星很熱,而且該行星離它很近。 10. 宇宙中的數字 在宇宙中,行星比恒星更常見。最有可能的是,行星總數超過恒星數量100到100,000陪。更令人驚訝的是,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不圍繞任何恒星運行的行星)數量可能更多。 如何區分天空中的行星和星星? 現在您知道了太空中恒星和行星之間的區別,是時候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了。從地球表面看,恒星和行星看起來非常相似;下邊有一些線索可以幫助您區分它們。 查看物體是否閃爍。如果是閃爍,那就是恒星;如果它以恒定的亮度發光,它就是一顆行星。 比較視亮度。您在天空中看到的最亮的點很可能是金星,它的星等從-3到-4.9不等。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的星等為-1.46。木星,有時甚至火星,也比恒星更亮。 在黃道附近尋找行星。黃道代表太陽在天空中的可見路徑。由于所有行星的軌道或多或少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它們都與我們天空中的太陽穿過相同的星座,就是黃道星座。所以不要指望在大熊座或麒麟座中看到行星。請在黃道星座中尋找行星! 查看顔色。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的顔色,它將幫助您確定您正在觀看的是什麽行星。雖然恒星也有顔色,但行星的顔色更為突出。金星是白色的,木星和土星 是黃色的,火星是紅色的。水星的顔色很難確定,因為這顆行星太暗了。天王星的顔色沒有望遠鏡是無法確定的。海王星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根本看不到。 使用Star Walk 2或Sky Tonight等觀星APP。如果您在天空中看到一個亮點,不確定它是恒星還是行星,就拿出您的手機,對准天空,觀星APP將解決您的疑惑。 總結 行星和恒星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恒星産生自己的光和熱。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它們,而太陽系外的行星是看不見的。在地球上,您可以通過物體是否閃爍、並它的顔色和位置來區分行星和恒星。文本來源Vito Technology, Inc.題目:天文基礎知識恒星行星和衛星Sky TonightStar Walk 2推薦新聞如何在今晚的天空中看到12P/龐斯-布魯克斯彗星(包括地圖和免費APP)2024年3月15日~10 min好消息!現在即使用小型雙筒望遠鏡也能輕松看到“魔鬼彗星”,即12P/龐斯-布魯克斯彗星。這是在天空中發現這座“太空火山”的指南。 如何看到星鏈衛星“列車”?2024年3月15日~16 min了解有關星鏈衛星的更多信息,如何從你所在的位置看到衛星,並最新的發射情況。 2024年春分:它到底是什麽?2024年3月13日~9 min春天什麽時候開始?為什麽春分時晝夜實際上不均?為什麽春分不總是三月分點?在這裏找到答案吧! 2024年3月24日至25日的深半影月食:時間表和能見度2024年3月13日~6 min2024年3月24日至25日,將會出現一次深半影月食,深度足以肉眼可見! 閱讀文章了解詳情!天文新聞教程知識測驗信息圖形月相關于我們聯繫我們跟著我們© 2024 Vito Technology, Inc.隱私政策使用條款新聞資料袋網站地圖行星(环绕恒星的天体)_百度百科
绕恒星的天体)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行星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17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行星[xíng xīng]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环绕恒星的天体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行星(英文:Planet),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形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行星始于沙状或煤灰状尘埃的微观颗粒。 [7]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有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另外,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202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报道了一颗行星(ZTF SLRN-2020)或被宿主星“吞噬”的过程。 [8]中文名行星外文名planet分 类天体拼 音xíng xīng学 科天文学定 义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目录1简介2定义3历史4八大行星▪概况▪可见行星▪类地行星▪其它行星5矮行星6产生原因7相关争议8相关定义▪矮行星的定义▪太阳系小天体▪其它天体9行星指数▪行星指数定义▪太阳系新格局10搜寻方法▪天体测量法▪凌日法▪脉冲星计时法▪重力微透镜法11新行星简介播报编辑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最新发现:最热行星 WASP-33b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已被重分类为矮行星),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截至2016年5月8日,人类已发现2125颗太阳系外的行星。定义播报编辑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 [5]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的小行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1]历史播报编辑从古典时代的神圣的游星演化到科学时代的实在的实体,人们对行星的认识是随着历史在不停地进化的。行星的概念已经不仅延伸到太阳系,而且还到达了其他太阳系外系统。对行星定义的内在的模糊性已经导致了不少科学争论。从远古时代起,五个肉眼可见的经典行星就已经被人们熟知,他们对神学、宗教宇宙学和古代天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古代,天文学家记录了一些特定的光点是相对于其他星星如何移动跨越天空。古希腊人把这些光点叫做“πλάνητες ἀστέρες”(即planetes asteres,游星)或简单的称为“πλανήτοι”(planētoi,漫游者),英文名称行星(planet)就是由此演化出来的。在古代希腊、中国、巴比伦和实际上所有前现代文明中,人们几乎普遍的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地球旋转。会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人们每天都看到星星围绕着地球旋转,而且看起来好像是常识的认为,地球是坚实且稳定的,应该是静止的而不是会移动的。2023年4月,使用韦布望远镜在小麦哲伦云的数百个年轻恒星周围检测到了行星形成的成分。 [7]2023年5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报道了一颗行星(ZTF SLRN-2020)或被宿主星“吞噬”的过程。 [8]八大行星播报编辑概况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亿亿吨以上。水星按照这一定义,截至2013年,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可见行星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运行的天体。一般来说来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称为小行星。“行星”这个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行星和“新地平线”号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行星环绕恒星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恒星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着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它们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被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地球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在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大约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9%,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并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进行运动。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许多特性与地球相接近,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都较小,平均密度则较大。类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层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坚硬壳层,有着类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地貌特征。对于没有大气的星球(如水星),其外貌类似于月球,密布着环形山和沟纹;而对于像有浓密大气的金星,则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行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金星研究史:年份探测器名称国家任务或成就1967金星4号苏联传回金星大气的信息1970金星7号苏联在夜半球降落,测量了温度1975金星9号与10号苏联传回第一张岩石土壤的照片1978先驱者金星号美国绘制第一张金星全球地图1981金星13号苏联拍摄一批彩色照片,分析一份土壤样品1990麦哲伦号美国采集了重力数据2005金星快车欧洲监测金星的云层、大气环流和磁场火星探测史:时间国家名称成就1976美国海盗1、2号传回图像以及对土壤、大气的分析结果1997美国火星探路者发回古老漫滩照片以及土壤分析结果1997美国火星环球探路者为水存在提供进一步证据2003欧洲火星快车测绘火星矿物成分,对大气进行研究2004美国勇气号、机遇号火星车研究岩石土壤,搜寻水是如何影响火星的证据2006美国火星勘测轨道器关注火星天气变化,寻找水存在的迹象海王星其它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两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根据上述这一定义,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带光环的行星——土星2006年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11时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从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凯珀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天王星矮行星播报编辑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齐娜/阋神)都属于“矮行星”。天文学家认为,“矮行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矮行星”。产生原因播报编辑行星是伴随恒星形成的。宇宙中的星云被誉为“造星工坊”,它们是由大量星际尘埃等物质汇聚成的天体。当星云受到扰动时,星云中的星际尘埃、分子云等星云物质间的平衡将被打破,星云物质会因引力汇聚,处于引力中心的尘埃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辐射延缓这一汇聚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吸积)。但随着汇聚的尘埃越来越厚,热辐射无法有效地散射到宇宙空间中,会使得中心部分温度越来越高,最终达到核聚变的临界温度。此时,原恒星就形成了,核聚变发生瞬间产生的冲击会阻断原恒星从星云中获得星云物质的过程(即吸积过程)。 [2]许多新形成的恒星周围都被一种叫做“原行星盘”的结构所包围,其中包含形成未来恒星系统的所有物质。典型的原行星盘来自主要是氢分子的分子云。当分子云分得的大小达临界质量或是密度,将会因自身重力而塌缩。而当云气开始塌缩,密度将变得更高,原本在云气中随机运动的分子,也因而呈现出星云平均的净角动量运动方向,角动量守恒导致星云缩小的同时,自转速度亦增加 [3](将原行星盘视为一个整体的自转,也可理解为绕原恒星的公转)。这种自转也导致云气逐渐扁平,此时和原恒星组合在一起看,就像一个荷包蛋。原行星盘是这个年轻的恒星系统中行星诞生的摇篮。在自转过程中,原行星盘中也会出现因引力造成的汇聚,但这个汇聚过程主要以原行星盘中的尘埃为核心。因汇聚形成的新天体会吸引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分子云和尘埃,从而变得越来越大,直到其轨道附近再无物质可以供其成长。 [4]这个过程即行星定义中的“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以上行星的形成过程会在原行星盘中不同区域同时发生(宇宙尺度的“同时”,即间隔不超过数十万年),从而在原行星盘中孕育出一颗到数颗不等的行星和众多晋升行星失败的小行星。原行星盘最终要么化为行星成长的养料,要么被年轻恒星强烈的恒星风吹出星系,至此完成它的使命。相关争议播报编辑就在行星的新定义公布后不久,12名天文学家发表了《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质疑数百位天文学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让冥王星降级的做法。按照新的行星定义的第三条来要求,地球可能也会被开除。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12位天文学家在《自然》网络版发表《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2006年8月31日,12名天文学家联名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公开发表了《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严重质疑数百位天文学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让冥王星离开“行星宝座”的做法。天文学家们还表示,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对新的行星的定义也不完全准确。据称,投票天文学家只占全球天文学家5%,有专家称“这是个草率的决议”。据了解,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期为10天,很多专家由于经费问题,没有等到最后投票的时刻已经先行离开,实际参加冥王星地位表决的专家只有几百人,这样的投票规模遭到了联名请愿的天文学家的质疑。在请愿书中,这些科学家指出,参加布拉格会议投票的天文学家仅仅占全球天文学家的不足百分之五。这样的比例作出这样重大的决定实在缺乏说服力。这12名签名的天文学家包括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号”负责人阿兰·斯登、美国行星科学学院的马克·塞克斯等等。他们还在请愿书倡议反对冥王星降级的天文学家继续签名。阿兰·斯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该问题的争论不会因24号得决议停止。因为有来自75个国家2500多位的国际天文学会,只有300人参与了投票。这是个草率的决议,是糟糕的科学。一切都没有结束。”运用动力学的标准来定义行星会出新问题刚刚参加完此次会议回国的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项很重要的决定,就是把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来定义。行星的定义有三个要求:一是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二是有足够大的质量使其表面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最后是已经清空了其轨道附近的区域。符合这些要求的也只有1900年前发现的8个行星。相对于表决程序上的欠妥,参加请愿的科学家最不能接受的正是新的行星定义。对于行星定义的第二条,请愿的天文学家认为,新的定义运用的是动力学而不是物质本身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决定能否成为一颗行星的必要条件。而且这个结果将影响到天文学其他体系的定义,比如恒星、星系、星云甚至小行星。因为在这些体系的定义中,动力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地球可能也会被开除按照新的行星定义的第三条来要求,地球可能也会被开除。这些天文学家指出,如果按照新定义的第三条,那么像是地球、木星这样的行星也不符合定义,也要被“开除”。新的定义第三条说,行星要有足够引力以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区域。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地球、土星、木星它们的轨道之间都有很多的小行星,这样它们就不能被认为是“清空轨道附近区域”。除这些签名的天文学家外,参加表决会议的威廉斯大学天文学家杰·帕萨克弗也仍然坚持冥王星是一颗行星。他说:“这次会议的精神在于对未来科学发现和行为的规范,但不应是对过去的否定。”洛威尔天文台主任米李斯也表示,他希望的是增加新的行星,而不是排除冥王星。相关定义播报编辑矮行星的定义1.自然天体2.围绕太阳(恒星)运转3.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达到流体静力平衡)4.没有能力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5.不是卫星太阳系内符合这一定义的包括:谷神星、齐娜(即阋神星)、鸟神星、妊神星、冥王星总计五颗。太阳系小天体1.天体;2.围绕太阳运转;3.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义。原来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归入太阳系小天体的范畴。小行星:小行星 asteroid, minor planet或planetoid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迄今为止太阳系内共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在柯伊伯带(Kuiper Belt)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那(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柯伊伯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大概可能会有50万。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直径超过240公里的小行星约有16个。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1500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彗星: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彗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大约有40颗彗星公转周期相当短(小于100年),因此它们作为同一颗天体会相继出现。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1742年)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在1986年被观测到通过。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其它天体谷神星:直径约95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4.2亿公里,公转周期约4.6年。原属于小行星的范畴。齐娜:天文编号为2003UB313,齐娜是它的昵称,直径在2300到2500公里之间,平均距日距离约160亿公里,公转周期约560年。2003年新发现的天体,正是由于它的发现,导致太阳系天体类别划分的争论(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么齐娜就应该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卡戎:直径1200公里,围绕冥王星旋转,公转周期等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为6.4天。虽然卡戎的直径比谷神星还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卫星(冥王星与卡戎是围绕一点共同旋转,所以,卡戎又是冥王星的伴星。),所以不属于矮行星的范围。行星指数播报编辑行星指数定义行星指数是指用来表征行星场势强弱的参数,用X表示。X=[GM(地球)/R(地球)]/[GM(天体)/R(天体)]借助该比值X可以对天体进行分类,可以估算行星中心温度和天体的磁场强度,可以判断天体上是否有大气和水存在。行星是指不能发生热核反应的天体,其行星指数X大于0.00177525。按照行星指数的大小又可细分为:褐矮星、巨行星、主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陨星。按照运动状态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还可细分为:(常)行星/可以是前一类6种行星中的任何一种/、卫星/可以是前一类6种行星中的任何一种/、和彗星/多是前一类6种行星中的小行星和陨星/。太阳系新格局行星分类按照这一定义可知:到2010年为止,整个太阳系内一共有:1颗恒星、4颗巨行星、9颗主行星和76颗矮行星,共计90个大天体。但冥王星仍不为主行星。天文学家发现一系外行星超出现有理论范围天文学家发现系外行星形成理论存在缺陷,微引力透镜法将使系外行星观测提升一个台阶。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的发射升空,人类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发现较多的系外行星,会有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发现,而几乎所有新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些行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当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时,太阳系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星系,是否我们已知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只是某个框架的一部分,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天体物理学。例如,宇宙存在着大量的热木行星,却在现有的理论范围之外。太阳系大天体一览表这将导致科学家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结构,重新回到起点进行推演,而最大的难题是: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系外行星,我们所掌握的行星形成模型有多大漏洞?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发现阻碍系外行星进一步发现的原因是观测方法上存在问题,所采用的引力摇摆法只能发现质量较大的系外行星,而且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必须靠该恒星系统较近。尽管最先进的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系外行星的观测发生力度,容易发现距离地球较远且质量较低的行星,但是也只能发现距离恒星较近的行星。然而,有一种用于发现系外行星的新技术,即引力微透镜法,用该方法发现的系外行星质量已经能降至10倍地球质量,且这类系外行星的轨道距离其恒星系统也较远。根据这个方法,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公布了用于发现系外岩质行星的范围。检索系外行星表,天文学家使用引力微透镜法发现了13颗系外行星,最新的一颗编号为MOA-2009-BLG-266Lb,通过精确的计算,发现其质量大约只有地球的10倍,公转轨道在3.2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1.5亿公里),而其所在的恒星系统中,恒星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质量的一半。艺术家笔下的某恒星系统中的气态行星这个新发现对于系外行星的探索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首次发现这个质量级别的系外行星,科学家将其称为“质量雪线”,这个质量所对应的公转轨道决定了在这颗行星上水是否是液态水,而氨和甲烷是否会冻结成冰,如果具备了液态水的存在的轨道条件,那将极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但是,这条理论上的“质量雪线”并不是用于衡量外星生命的标准,如果推演到行星形成时期,将使得行星形成坚硬的核结构,而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天文学家估计该行星的形成时间相对而言将非常短暂,若在进一步远离这个范围,行星的密度就会下降。因此,依据此行星形成理论模型,标准形成质量将达到10倍的地球质量,并在形成初期具有较大的固态物质聚集,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进行较慢程度的气体吸积,如果这个过程过快,过于迅速地积累行星材料,其大气结构将变得厚重而崩溃,这个循环的加速将导致这颗行星成为一颗气态行星。这个行星形成理论模型能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结合天文观测。通过对与邻近行星系统的对比,判断理论是否符合观测。特别需要点出的是:从这个理论出发,在低质量恒星系统周围,应该不会观测到巨型气态行星,因为气体盘将会在行星大气崩溃导致进一步的吸积效应前消失。天文学家所期待的情况已经被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所发现的超过500个系外行星观测报告所在证实。此外,按这个“质量雪线”进行观测时,也发现较多的低质量行星,这也支持了在行星形成初期如果没有较低的温度形成固态物质,将在很大程度上阻止行星形成的假说。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观测计划也就在不久得将来实现,比如光学引力透镜实验Ⅳ(OGLE-Ⅳ)探测器即将全面开始运作以及新一代的WISE空间观测天文台将使用更加成熟的微引力透镜进行系外行星观测。搜寻方法播报编辑天体测量法天体测量法是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最古老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精确地测量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及观察那个位置如何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恒星有一颗行星,则行星的重力将造成恒星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样一来,恒星和行星围绕着它们共同的质心旋转。由于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它的运行轨道比行星小得多。视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视向速度法利用了恒星在行星重力的作用下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个事实,目标是测量恒星向着地球或离开地球的运动速度。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的视向速度可以从恒星光谱线的移动推导出来。凌日法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方的时候,恒星的光芒会相应减弱。光芒减弱的程度取决于恒星和行星的体积。在恒星HD 209458的例子中,它的光芒减弱了1.7%。天文学家用凌日法发现了恒星HD 209458的行星HD 209458b。脉冲星计时法通过观察脉冲星的信号周期以推断行星是否存在。一般来说,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也就是它的信号周期是稳定的。如果脉冲星有一颗行星,脉冲星信号周期会发生变化。重力微透镜法用重力透镜效应来发现行星的方法。比如行星OGLE-2005-BLG-390Lb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新行星播报编辑2022年9月,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发现了两颗距离地球仅100光年的新行星,其中一颗可能适合生命生存。这两颗行星都被称为“超级地球”,分别是LP 890-9b和LP 890-9c。 [6]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行星和恒星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知乎
星星是什麽 | 行星恒星分別 | 行星與恒星的區別 | 星星是恆星嗎 | Star Walk